國內目前娶不到老婆的男性占比如何?
國內目前約有3500萬適婚男性面臨“娶妻難”問題,尤其在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更為突出。
性別失衡帶來的婚姻擠壓現象是核心原因,但現實中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還與經濟發展、婚姻觀念等多種復雜因素交織影響。
1. 人口性別結構失衡的客觀現實
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,我國男性比女性多3490萬人。在部分地區(如中西部農村),適婚年齡段的男女比例甚至達到140:100。按照一夫一妻制計算,這意味著約有28.6%的農村男性可能無法匹配到同齡配偶。
2. 代際積累的性別比例問題
失衡現象存在明顯的代際特征。1995-2000年新生兒性別比長期超過115:100(正常值103-107),這部分男性群體現已進入婚齡。即便考慮男性意外死亡率較高的因素,仍有龐大的人口基數面臨著擇偶困境。
3. 經濟因素加劇擇偶競爭
在江西、河南等彩禮較高的地區,20-40萬的結婚開支(包含房車)讓大量農村家庭無力承擔。城市中,“有房有車”已成為基本擇偶門檻,數據顯示,超六成未婚男性月收入不足5000元,難以滿足該標準。
4. 婚戀觀念差異的影響
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,城市女性更傾向于選擇學歷、收入相當的對象。而部分農村男性仍保留“男主外女主內”的傳統觀念,據統計,有超過百萬30歲以上低學歷男性因思想觀念差異難以組建家庭。
值得關注的是,人口流動加速讓情況更復雜。云貴川等勞務輸出大省的大量適婚女性通過外出務工外嫁他鄉,導致本地男性擇偶資源減少35%以上。這種區域性的婚戀資源再分配,讓經濟落后地區的“光棍村”現象愈發明顯。
世界上最危險的海灘
“這是世界上最沒用的海岸線,全長1500公里,陸地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,卻無法開發海港資源,路過船只都得躲著走,一不小心就會船毀人亡,而偌大的陸地因為干旱沙化亦無人定居。”
從埃托沙國家公園前往骷髏海岸的路上,偶然認識的德國地質學家漢娜教授是這么說的:哪怕納米比亞相對安全,旅游發展空間巨大,這條海岸線也依然是“最偏遠、游客最少的海濱”。
漢娜教授是公費前來考察地質信息的,希望能幫助納米比亞盡可能地開發土地資源,屬于“德國殖民期屠殺數萬納米比亞土著”的補償方式之一。然而,整整一年過去了,漢娜教授對這片土地的未來依舊充滿悲觀。
納米布沙漠的酷熱干燥與大西洋綿延不絕的冷流,在這里相互排斥直至抵消,只有源源不斷被吹上岸的海沙,使得偌大土地逐年沙化寸草不生,如何改善這片海域與沙漠的關鍵,最終聚焦在“骷髏海岸”。
“骷髏海岸”的名號源于1933年,一架從南非飛往英國的飛機墜毀在海岸附近,當英國與南非救援隊趕到時,當地漁民卻說:就算你們找到飛行員,也只能看到骷髏。從此,這條海岸線就被命名為“骷髏海岸”。
納米比亞官方把呂德里茨到亞歷山大港口沿海統稱為骷髏海岸,由于中間尚有鯨灣與斯瓦科普蒙德兩個定居點,人們又將其一分為二,從呂德里茨到鯨灣之間的490公里無人區為沙漠鹽沼區,剩余分南北兩線,南線長500公里對外開放,北線475公里至今仍禁止游客進入。
為什么北線不開放呢?
向導的解釋是:北線陸地海拔比南線低110米左右,沙丘移動與塌陷頻繁,對毫無經驗的游客而言,發生意外就是滅頂之災;而南線原本有幾條河流,干涸后轉為地下河,植被相對更多,沙丘與土壤連接緊密,因而安全無憂。可是,總會有冒險精神爆棚的游客偷偷潛入北線,管理方于是宣布“有特殊需求及沙漠求生經驗者可以提出申請,經三道審核全過后方可前往北線”。
向導拿著手機操作5分鐘后告訴我通過申請了,然后走向景區大門領取特殊通行證,只留下我滿頭黑線:這,就是所謂的層層審核?直到行程結束結賬時向導才告訴我:埃托沙遇到的那名軍警已經把我的護照號輸入聯網售票平臺,所以骷髏海岸不僅免票,連一輛車8美元的通行費都免了,去北線的申請自然一路綠燈。
進入骷髏海岸大門能看到一面警示牌,上面寫著景區內部的注意事項,比如機動車和自行車等交通工具禁止駛入非公路地段,不能帶走任何礦石,也不能破壞任何遺留文物,例如沉船和動物骨骸等等。
骷髏海岸全線按順序有6個景點可以參觀,分別是鉆石礦場遺址、石油鉆井平臺遺址、獅子灣、海釣臺(十字角)、海豹觀測站和沉船灣。
鉆石礦場源于1902年的德國殖民者,巔峰期聚集數千歐美商人形成小鎮,曾經是納米比亞最耀眼的“未來之星”,貢獻了40%的GDP。可惜的是,德國軍隊在離開納米比亞的前幾年全力開采,使得礦床被破壞塌陷難以修復,小鎮失去經濟來源轉為開采沙漠鹽沼,1970年后完全荒廢。
2010年,納米比亞為避免采礦小鎮被游客破壞,將游覽區限制在礦坑遺址5公里以內,只有持特殊通行證的游客才能進入小鎮參觀。
這些廢棄房屋曾經是德國軍隊的駐扎地和鉆石交易市場,除此之外每年還要征召數百人進入這座小鎮,簡單訓練再帶去礦場采礦。令人悲傷的是,絕大多數進入礦場的礦工都沒有活著出來,人們眼見“只進不出”,私下里給德國鉆石礦起了個“吃人礦場”的外號。
雖然經過上百年風吹日曬,但以軍營標準修建的這些房屋仍然堅固異常,除木制屋頂垮塌和部分墻體龜裂外,其余皆完好無損。踱步入內才發現,木制門窗早已腐朽為碎末,室內所有區域都被海風吹來的海沙一點點填滿,最厚的地方足足有一米多。
“納米比亞窮人挺多的,為什么不住這些牢固的房子呢?”向導用看傻子一樣的眼神瞟了瞟我:住這里等死?別說海邊停不住小漁船,就算可以,這里離海岸還有一段距離呢,而且沒電沒水、醫療教育俱缺,怎么生活?
第二站鉆井平臺屬于可有可無的景點,向導并不推薦,給我看了看手機里的照片說:這座平臺建于1970年,是非洲海岸發現的第一個沙灘油井,由于當時沒有經驗,人們只能簡單粗暴地用鋼索將零部件捆綁組成開采平臺,所以只運行了不到5年就四分五裂了。
過鉆井平臺大約5公里后拐入一條小路前往40公里外的獅子灣,這也是非開放區域之一,只有動物保護組織、環衛專家等特殊群體才能進入。看到路面布滿黑褐色的火山蜂窩石,我疑惑地問向導:這些石頭是代表這里曾經爆發過火山嗎嗎?
向導查了查相關資料才回答:理論上是這樣的,但地質學家并沒有在骷髏海岸及附近內陸找到火山口,只能猜測這條海岸誕生于7億年前,期間是火山噴發亦或是海沙帶來蜂窩石,至今沒有結論。
獅子灣其實地處荒漠內陸,與海灣沒有任何關系,據說早期經常有沙漠獅子跑到海岸狩獵海豹而得名。根據動物學家的估測,這些獅子應該來自埃托沙國家公園,在某次動物大遷徙時迷路跑進沙漠,最后來到獅子灣。
獅子灣最初是淡水河流域,干涸后變成地下河匯入大西洋,使得沿途植被繁密,引來食草動物在這里長期生活,沙漠獅子靠著羚羊、斑馬也能活的很瀟灑,目前大約有150-300頭左右,所以這條路全程禁止下車。
為了趕在日落前抵達落腳點,我們不得不放棄拍攝原路返回,中途遇到一輛爆胎的改裝房車,車主是一對來自日本的自駕夫妻,向導伸出援手協助換胎后很嚴肅的讓他們掉頭跟我們走。
原來,夫妻倆申請特殊通行證被拒絕了,但他們不知道怎么繞過檢查點直接就闖入獅子灣,幸好在中途遇到我們,這要是在獅子出沒地帶爆胎的話,連換胎的機會都沒有。
第一站落腳點選在帳篷酒店,這是骷髏海岸第一批開辦的酒店之一,曾經是德國軍官的療養中心,正面就是大西洋,背面則是兩條干涸河床的交匯處,白天經常能看到斑馬、羚羊、長頸鹿的身影,偶爾也能看到獅子與鬣狗,因而也不讓到處溜達。
繼續沿海岸公路往前走就是海釣臺,還沒到海邊就看到不少車頭插著魚竿的車輛,向導說這些人都是職業釣手,甚至有歐洲人不遠萬里跑來練手,因為骷髏海岸的魚類十分強壯有力,普通成年人需要幾個小時才能釣上一條20磅(18斤)的海魚。
看我一臉不信的表情,向導耐心解釋:骷髏海岸是大西洋最偏僻的海岸,海水冰冷使海魚生長周期十分緩慢,而沿途數不勝數的暗礁和瞬息萬變的洋流,迫使海魚不得不長時間運動,因此20磅的海魚通常能有200磅的拉力,比普通魚類要高出兩倍左右。
由于海釣臺經常舉辦國際海釣賽事,這片區域10公里范圍都可以自由燒烤,也可以隨意架設帳篷,是骷髏海岸為數不多的“自由區”。
然而,向導卻對此嗤之以鼻,甚至略帶不屑地說:這些釣者里面有相當一部分是癮君子,他們打著釣魚的名義在偏僻區聚集,無非是做一些不可見人的勾當,甚至有歐洲失足女在這里長期駐扎。
海釣臺再往前80公里就是海豹觀測站,位于多羅布國家公園的亨蒂斯灣北部,是非洲乃至全球都十分罕見的海豹定點觀測站,全年任何時段都能在這里看到以十萬為計算單位的海豹群,每年12月產崽季甚至多達百萬,密密麻麻的分布在10公里長的海岸線上。
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海豹集中在炎熱的沙漠邊?
原因之一是有著“全球最危險海岸”稱號的骷髏海岸,就連經驗最豐富的船長也不敢在這里捕魚,使得骷髏海岸漁獲極其豐富,這些海豹自然會追隨魚類并長期駐留。
另一原因是沿岸千里海灘都沒有村鎮與人類蹤跡,沒有污染也沒有人類的威脅,在這種獅子偶爾到海邊溜達一圈都能被當成“天敵”的地方,海豹自然吃得飽睡得暖,如今已成為非洲海豹最密集的海岸線。
海豹觀測站繼續往北,海灘上的沉船明顯多了起來,其中名氣最大的一艘遇難船只當屬英國達尼丁之星號,據說這艘滿載800多名乘客的郵輪離骷髏海岸還有5海里時被暗礁擊穿底倉,船長隨即向英國海軍發出求救信息,結果還沒等拖船趕到就沉沒了,所有乘客與全體船員一起葬身大海。
禍不單行的是,英國皇家海軍埃利奧特爵士號拖船趕到遇難海域后,突然被暗流給卷到骷髏海岸2海里處,這一路至少撞擊了20多處暗礁,不得不指示最近一艘貨輪前去解救海員,可貨輪剛剛靠近也遭遇了暗流,最后直接趴窩在骷髏海岸,此次連鎖災難導致近千英國人死亡,三艘船經濟損失達1.5億英鎊。
到底有多少船多少人在骷髏海岸遇難?這個問題我搜索了很久,最后還是選擇問向導。
他的回答是:有人計算過,骷髏海岸南線一共有大小船只1051艘遇難,死亡人數上萬,死亡率無限接近百分百。而北線有不少船只被海沙覆蓋,具體數字難以統計,但保守估計不會低于南線。如果把鹽沼區沙漠海岸的遇難船只一起算進來的話,那總數至少超過3000艘。
骷髏海岸為什么會被稱為全球最危險海岸?
這個問題我問過德國地質學家漢娜教授,但包括她和本地向導在內,都沒能給出詳實答案。
目前最權威的說法分兩大類,一類主張災難主要發生在航海技術不太先進的年代,且骷髏海岸水域暗礁多、洋流急,所以船只稍有不慎就會觸礁擱淺,而海員們歷經千辛萬苦游到岸邊時又面臨沙漠無人區的嚴苛環境,所以死亡率極高。
另一類則認為與氣候有關,尤其是沙海相連位置的沙漠高溫與大西洋冷流相碰撞,科學家們至今無法推算其氣候演變過程,只知道八級大風是常年標配,突發急流與大風把船只快速推向沙漠高溫區,類似吹風機一樣直接吹到骷髏海岸,而期間的暗礁急流很容易就把船只撕碎。
有人說“死的都是水性不好的人”,那就來看看德國斯特勞號貨輪,從暗礁處擱淺一直被海浪海風帶到2000米外的海岸上,只用了兩年時間。要知道,這可是一艘滿載5萬噸貨物的大型遠洋貨輪啊,與之對比,人類有多渺小?
(下一站奧卡萬戈三角洲,紀實旅行十分不易,希望能得到您的點贊與關注)
房車源頭廠家 江經理 優惠熱線:15391696081